隨著人口老化與三高等性疾病增加,國內慢性腎臟病患者愈來愈多。然而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易被察覺,等到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,一旦延誤治療就會進入洗腎人生。

 

 

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,是年齡、性別、血清肌酸酐,綜合計算出【腎絲球過濾率值(GFR)來判斷腎功能。初期性腎臟病患(第一期到第二期),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、積極控制血糖和血壓,以及定期做腎功能檢查,基本上都可以維持腎臟功能。

而進入第三期時,腎臟功能降為正常人的30%~59%,開始會有泡泡尿(蛋白尿)、水腫、高血壓、貧血和倦怠等症狀。蛋白尿的形成,是因為生病的腎絲球過濾壓力太高,將流腎的血中蛋白濾出到尿液,同時加重腎絲球與腎小管的負擔。此時在飲食方面,必須採取「低蛋白飲食」,也就是讓腎臟休息的「減壓療法」。

 

然而什麼是「低蛋白飲食」呢?

一般康成人的蛋白質建議攝量為每公斤每天0.8~1.0克(0.8-1.0g/kg/day),低蛋白飲食(LPD)則是每公斤每天0.6-0.8克(0.6-0.8/kg/day)的蛋白質。臨床研究證實,慢性腎臟病患在持良好營養狀態下,適量減少蛋白質攝取,不僅能降低尿素的產生,還能減輕腎臟的過濾重擔,有助於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。

低蛋白飲的執行不僅是單單減少蛋白質攝取而已,相關營養素的選擇與控制也相當重要,涉及許多專業的膳食療養學理,需在營養師或衛教師的指導下進行。

 

【 重點摘要 】

✪ 選擇優質蛋白 取代不好的蛋白質:

所謂優質蛋白,是指高生物價的蛋白質,含有身體需要的必須胺基酸、在體內吸收利用佳、產生的尿毒素少相對的,不好的蛋白質就是指低生物價的蛋白質,徒增體內的含氮廢物。

✪ 監控鈉的攝取:

攝取過多鹽分會增加血壓、尿蛋白並促使腎功能惡化。由於慢性腎臟病患的電解質調控失衡,攝取不足或使用利尿劑,也可能造成低血鈉。可見鹽分攝取因人而異,腎臟病患要定時監控血鈉濃度,作為烹調飲食的依據。

✪ 監控鉀的攝取:

腎絲球過濾率下降,鉀離子攝取過多排不出去,就會造成高血鉀症,導致心律不整、高血磷、神經病變。但如果腎病變的位置主要在腎小管,反而常見低血鉀,因此腎臟病患要定時監控血鉀濃度,作為飲食參考。

✪ 控制磷的攝取:

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功能下降,無法適當排除飲食攝取的磷,血磷濃度就會上升。血磷過高,會刺激副甲狀腺將骨頭內含的鈣質釋放出來,於是鈣磷結合並沉積在軟組織,造成骨頭病變與血管鈣化,以及皮膚搔癢。

✪ 足夠的熱量:

飲食降低蛋白質攝取時,容易導致熱量攝取不足,造成營養不良而加速腎功能惡化因此使用低蛋白飲食的患者,需由其他營養素提供足夠的熱量,才能有良好的營養狀態。

 

市售有「低蛋白米」及其他營養配方供患者選擇,不過仍應遵循營養師或衛教師的指導,實施低蛋白飲食、控制鈉、鉀、的攝取,提供足夠的熱量,可以有效維持腎臟功能並延緩腎功能

惡化的速度。

 

 

 

 

內容資料來源:一起一起餐桌上 第七刊